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隔兩千多年 ,赋影奋斗秦風猶在耳,像叙令人血氣澎湃 ,历史也令人熱淚盈眶。观照故事用影像藝術來展現這段塵封已久的讲述壯麗史詩,喚醒人們對遙遠的秦王先秦的記憶,於《大秦賦》而言 ,大秦還不夠 ,赋影奋斗我們為這部劇所做的像叙努力,就是历史想激起人們心中的那股勁兒,那是观照故事兩千多年來先人們傳下來的,是讲述我們血脈裏與生俱來的,是秦王願為國家慷慨赴死的豪情 ,也是大秦“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的理想,這是全劇的魂,是根 。
——《大秦賦》導演闡述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是受眾對同一個藝術作品的理解不同。嬴政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秦國公子 。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兩千多年以來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賈誼的看法 、李贄的看法,“孟薑女”的看法以及“徐福”的看法都不一樣。站的角度和立場不同 ,看法也就大相徑庭 。
看法不一樣 ,塑造和講述就不一樣 ,在秦腔戲曲片《千古一帝》(1987)、電影《荊軻刺秦王》(1997)和《英雄》(2002),電視劇《秦始皇》(2007)等影視作品中,嬴政形象各不相同 。2020年 ,電視劇《大秦賦》恢宏來襲 ,引發熱議。
《荊軻刺秦王》
《英雄》
《秦始皇》
單看《大秦賦》是一部取材於王朝史中的“帝王戲”。它與此前的《雍正王朝》(1999)《康熙王朝》(2001)《成吉思汗》(2004)《漢武大帝》(2005)《貞觀之治》(2006)《貞觀長歌》(2007)《秦始皇》(2007)是同類型作品,都是描寫中國曆史上的創業之主或盛世之君的故事。將這些作品聯結起來,中國古代史上的高光時刻就成為一條綿延兩千多年的光帶,觀眾看到的是一朝一帝的勵精圖治故事。可以說 ,這些作品將曆代正史中的“本紀”加以改編搬上了屏幕。
鍥而不舍開拓“東出”強盛之路
《大秦賦》的故事背景是我國戰國時代後期。那是一個戰亂不止的“大爭之世”。其實,“大爭之世”在公元前259年早已呈現。蔡國於公元前447年為楚國所吞並 ,鄭國於公元前374年被韓國滅亡 ,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 、楚、魏瓜分……在這樣的“大爭之世” ,社稷的“生存還是毀滅”嚴酷地擺在各諸侯國麵前 。
《大秦賦》所講述的就是在戰國時代大博弈背景下,秦國最終吞並六國、實現天下統一的故事 。天下一統是由秦王嬴政實現的,但奠基於秦孝公時代。從公元前362年 ,到《大秦賦》終篇的公元前221年,在這個前後接續的140多年的漫長故事中,在“大爭之世”的戰國中後期 ,秦從“危秦”成長為“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