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集年代情感電視劇《鋼的琴》將於8月12日登陸湖北衛視長江劇場,每晚兩集連播。2011年,剧钢張猛編劇並執導的電影《鋼的琴》六大電影節展映,獲獎無數。電視劇版《鋼的湖北琴》仍由張猛完成,張惠中、張猛分別任導演 、卫视文展編劇,开播從體量上相比,電視劇將比電影更為詳盡細膩地講述小人物陳桂林的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李乃重工業城市鋼城,文藝青年陳桂林(李乃文飾)三考大學卻名落孫山,最終接替父親成為鋼廠工人,他的獨特氣質同時吸引了兩朵“廠花”呂淑嫻(汪洋飾) 、薛小菊(原雨飾)的硬核注意,自此開始了陳桂林一生起承轉合的命運糾葛。
張惠中張猛再造《鋼的琴》 細節刻畫穿透大時代小人物
2011年,由王千源、秦海璐領銜主演的电视的琴電影《鋼的琴》,講述一位父親為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努力,用鋼鐵為女兒打造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的剧钢幽默與艱辛,演繹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湖北電影中對人物情感的卫视文展細膩把握以及小人物麵對命運的無奈感,觸動了無數人心中最深處的柔軟 。電影橫掃第十四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开播第二十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影片獎諸多獎項,李乃主演王千源憑借此片斬獲第二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相比電影版,硬核電視劇版《鋼的琴》劇情更為豐富,故事情節方麵比電影版更為細膩詳盡,不僅保留了電影中陳桂林的婚姻生活,還增加了青年陳桂林的戀愛往事,使得陳桂林這個經典的小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導演兼編劇張猛談及電視劇版與電影《鋼的琴》對比,說道:“電影隻是一個大概3個月跨度的一個故事,電視劇完全是從1985年一直到2005年以後,一個20年跨度的故事 。把電影《鋼的琴》之前的每一個人物自身的特點,都在電視劇裏麵有了一個大的擴充。”
以上世紀80年代為時代背景,劇中每一處細節無不透露出濃濃的懷舊氣息。
張惠中導演透露:“整個取景都是在鞍山 、大連兩地,也有在當年拍過電影《鋼的琴》的那個景。但後來更多的景都是在大連拍的,大連有一個老工廠,老廠房、老廠區、老居民樓,為了表現那個年代嘛 。”電視劇《鋼的琴》輾轉跨越陳桂林(李乃文飾)從青年到中年的數十年人生,經曆高考失利 、婚戀生子、鋼廠下崗、自主再就業,在時代浪潮中麵臨一次次人生抉擇。導演張惠中說:“我們創作的初衷是希望觀眾不要忘掉那個年代,不要忘掉我們走過來的那個過程,帶有一種懷舊的那種感覺。那個時候生活節奏沒有現在這麽快,那時隻要把你自己的生活過好,用今天的話講,把你自己的夢想找準。其實真正的夢想就在於你怎樣麵對生活,是不是把窮日子要過好,過得有滋有味 。整個這部戲當中,這一群人他們的生活,就是把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 、並不富裕的生活,過得很紮實、過得很充實,也在不停拚搏 。”
李乃文演繹“陳桂林”的幸福生活 “比王千源幸福演得淋漓盡致”
踏實工作、簡單生活,相比電影帶來的無奈和遺憾,電視劇《鋼的琴》用平實的基調和風格,傳遞出平淡的真實感。沒有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情感宣泄,陳桂林(李乃文飾)及其身邊的家人 、朋友,在生活的大事小情、雞毛蒜皮裏喜怒哀樂,享受平淡 、追尋幸福。一如演員李乃文給人的感覺,看似平淡,實則表演不著痕跡 、重在細節。將這種平淡融入陳桂林身上,用實實在在打動觀眾。“我非常喜歡《鋼的琴》電影,”遇上“陳桂林”,李乃文表示更多的是驚喜:“哎呦,那我撈著了!我比王千源幸福多了,因為有整個電視劇讓我痛痛快快演,很過癮,淋漓盡致地把陳桂林演了一遍。”
“反映普普通通老百姓生活的戲,還是要盡量多一些符合角色的人。”張惠中導演談及自己的選角標準和緣由:“不要單單追求說他有名,他有收視率,我覺得收視率在於他演的角色是不是對路子,在於這段生活演繹得是不是觀眾覺得真是那麽回事,那可能我們追求的是後邊這部分。應該讓他像這個人,應該他是這麽回事,讓觀眾不懷疑他。”而對於不可避免地提及王千源與李乃文的比較,導演張惠中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王千源在電影中的角色更多的表現的是,除了幽默以外還有很多無奈;李乃文把這個角色演繹地從小到大一直是很樂天。無論苦、無論貧窮,無論麵對家庭矛盾還是社會矛盾,他都很樂觀。也讓每一個人思考該用什麽樣的態度麵對生活、麵對愛情、麵對家庭 、麵對孩子、麵對老人 。”
曆人生境遇,品生活百味,8月12日起湖北衛視長江劇場,《鋼的琴》致敬平凡生活中的不凡 。